2010年,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,也是“十一五”规划的最后一年。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挑战,在县委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全县上下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和“四个重在”实践要领,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宏观调控政策,大力实施“项目带动、品牌带动、创新带动、服务带动”战略建设,抢抓机遇,克难攻坚,开拓进取,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好的趋势、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,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人民群众生活继续改善,魅力镇平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。
一、综 合
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。初步核算,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(GDP)150.7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1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5.2亿元,增长4.3%;第二产业增加值84.9亿元,增长11.1%;第三产业增加值40.6亿元,增长11.2%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.8:57.1:26.1变化为16.7:56.4:26.9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.4%、67.3%和26.3%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6902元,增长10.7%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5.8亿元,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.6%,比上年提高0.6个百分点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.7%。
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.3%。被调查的八大类项目中6升2降,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.9%、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.1%、衣着类上涨2.3%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2.7%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.2%、居住类上涨2.1%,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.5%,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.9%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.3%,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.3%。
就业总量继续扩大,就业局势保持稳定。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5.07万人。其中第一产业25.24万人,第二产业15.61万人,第三产业14.22万人。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0.5万人,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.1万人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.5%。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2984元,增长8.4%。
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: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景气状况起伏较大,就业压力增大,居民收入增长减缓和消费预期降低,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,节能降耗难度较大,结构性、体制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。
二、农 业
全面落实“三农”政策,注重种植结构的调整,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,农业生产稳定发展。2010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2.75亿元,增长4.3%。其中种植业、林业、牧业、渔业、服务业分别完成产值31.24亿元、0.54亿元、9.44亿元、0.59亿元、0.94亿元,分别增长4.0%、4.1%、4.8%、9.5%、6.1%。
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增长态势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6.8万亩,与上年基本持平,其中:夏粮种植面积76.8万亩,秋粮种植面积70.0万亩。全年粮食总产量519726吨,比上年减产0.06%,其中:夏粮总产量275808吨,增产0.04%;秋粮总产量243918吨,减产0.17%。油料产量达到61410吨,增长8.5%;蔬菜产量499060吨,增长1.3%;棉花产量4472吨,减少0.9%。
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。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.18万吨,增长0.7%;禽蛋产量2.35万吨,增长1.7%;奶类产量1.48万吨,增长5.0%。全年猪、牛、羊、禽分别出栏27.03万头、2.59万头、15.40万只、446.30万只;年末猪存栏25.55万头,牛存栏5.90万头,羊存栏10.79万只,家禽存栏421.68万只。
林业、水利建设稳步发展。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66公顷,全部为人工造林;全年木材产量0.29万立方米。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50公顷,年末达到46715公顷;有效灌溉面积占常用耕地面积比重达到62.1%。
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77.49万千瓦,比上年增长23.9%;农用拖拉机8.79万台,增长3.4%;农用运输车0.68万辆,增长2.9%。农村用电量11698万千瓦小时,增长4.3%。化肥施用量(折纯)4.41万吨,增长1.8%。年末,全县410个村全部通汽车和电话,自来水受益村348个。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6.9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1%。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(即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)达103户,共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8.9亿元,增长23.2%;其中,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.4亿元,增长24.4%;集体企业增加值7.1亿元,增长24.2%;股份制企业增加值6.5亿元,增长23.9%;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.5亿元,增长24.5%;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8.7亿元,增长22.9%。全年产业集聚区新入驻工业项目15个,总投资11.9亿元,新增投产企业8家,52家投产企业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4.5亿元,入库税金9316万元,分别增长24.5%、11.8%。
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4.5亿元,比上年增长31.3%;实现利润总额13.6亿元,比上年增长39.8%;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4.2万元/人年;总资产贡献率达到52.5%。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,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9.7%,比上年提高0.5个百分点。
建筑业生产发展较快。建筑业从业平均人数1.91万人,增长1.3%。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.1亿元,增长5.3%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6万平方米,增长16.9%;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5万平方米,增长15.3%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,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。201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以城镇基础设施、工业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为重点,加大投资力度,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.3亿元,比上年增长37.0%,投资额再创新高。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8.9亿元,增长36.0%。全年完成农村农户投资11.8亿元,增长0.5%;完成农村非农户投资35.6亿元,增长58.3%。农村投资速度的加快,使农村的交通,通讯、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,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、生活条件,也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投资结构不断优化,重点突出。在“工业强县”战略带动下,工业投资快速增长,完成投资51.9亿元,增长39.9%,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提升到44.6%。农林牧渔业投资12.1亿元,增长34.5%;交通运输、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3.5亿元,增长11.7%;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6.4亿元,增长198.2%;批发和零售业投资12.5亿元,增长45.1%;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2.4亿元,增长42.7 %。
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顺利完成;豫龙纺织、梦瑶毛衫、利欣药业、明星机电等8个技改项目完成投入2亿元;微特电机、国风风电、金冠科技、鑫兴钢管等在建项目进展较快。国际玉城一期正式开市,天下玉源一期初具规模。迎宾大道绿化改造、北大街路面硬化、内河整治、绿地游园基本完成年度任务;镇菩路中段、大刘营城中村改造安置项目基本完工;以建材花园、锦汇广场、财富新天地为标志,县城建设进入高层时代。
五、国内贸易
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.5亿元,比上年增长18.0%。分行业看,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8.8亿元,增长17.7%;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2.6亿元,增长21.4%;其他行业零售额1.1亿元,增长2.6%。
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,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22.6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34.6%,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8.4亿元,增长41.2%,零售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4.2亿元,增长30.9%;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15万元。
六、交通、邮电和旅游
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。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88.9公里,其中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.0公里。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42251万吨公里,比上年增长6.4%。旅客周转量81145万人公里,比上年增长5.8%。
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。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.3亿元;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2.8万户;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1.7万户;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2.2万户。
旅游业发展加快。结合玉文化试验区建设,确定了“五点一环”的县域旅游开发总体格局。抓住《经纬天地》热播效应,新论证7.5平方公里的石佛寺古镇项目,争创玉雕湾4A级景区,石佛寺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。投资5000万元的太公湖一期开发投入运营。投资10亿元的依帝山(五垛山)开发成功签约。旅游开发实现了新的突破。
七、财政金融
财政收支较快增长,地方财力继续增强。全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368万元,较上年同期增加5850万元,增长20.5%。其中,税收收入完成26106万元,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6.0%。增值税完成3404万元,增长14.8%;营业税完成8153万元,增长16.2%;企业所得税完成898万元,增长22.0%;个人所得税完成726万元,减少20.7%。全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6402万元,较上年同期增加17045万元,增长14.3%。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847万元,增长23.7%;农林水事务支出17563万元,增长29.7%;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458万元,增长22.7%;教育支出28926万元,增长14.7%;医疗卫生支出17041万元,增长15.7%。
金融存贷款规模稳步扩大,金融运行平稳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大幅度增长,贷款稳步增加,现金持续投放,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42055万元,比年初增加177259万元,比年初增长23.2%;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38781万元,比年初增加65404万元,比年初增长17.5%;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70亿元大关,达到771230万元,比年初增加140558元,比年初增长22.3%。
八、教育和科学技术
教育事业稳步发展。深入实施教育振兴工程,新招录教师233名,全面落实农村中小学生“两免一补”和城市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;新一高中正式开工,民办全兴双语学校和13个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项目进展顺利。年末全县共有小学100所,招生17357人,在校学生88781人,教师3903人;普通初中35所,招生10403人,在校学生29956人,教师1971人;普通高中4所,招生2976人,在校学生8200人,教师694人。
科技事业全面进步。2010年末,全县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36所,全年培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万余人次。科技推广创新步伐不断加快,全年共引进实施新技术130多项。
九、文化、卫生
文化事业健康发展。2010年末,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5个,文化馆(站)26个,公共图书馆(室)22个。广播电台1座,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.5%;电视台1座,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.2%,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.8万户。
卫生事业稳步发展。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1个,其中医院、卫生院27个,卫生机构病床床位1041张。卫生技术人员1413人,其中执业(助理)医师484人。全县共有卫生防疫、防治机构24个,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所有乡镇,新农合参合率98.3%。
十、环境保护
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继续加大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,以重点流域、区域和行业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,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,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。进一步加强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清理整顿,加大对农村秸秆焚烧工作的监管力度,违法排污现象明显减少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县化学需氧量、二氧化硫分别减排3272.27吨和2594.57万吨,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我县的减排任务。2010年,全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.0%;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2.0%;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81%;污染减排成效明显,全县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和提高。
十一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。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54元,比上年增长15.9%;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19元,比上年增长10.0%。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.7%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75元,比上年增长11.5%;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279元,比上年增长16.1%。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.1%。
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.4万人。在岗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.23万人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.1万人。